图片
图片
归园田居
图片
第一名:阳光
挂一官印,弃五斗米,置二亩薄田,桑麻鸡黍;
与靖节朋,为子陵徒,饮半瓢老酒,嬉笑歌吟。
点评:上联即陶渊明事,下联为作者自喻,以陶渊明、严子陵两个隐士为衬托。说到立意,此联谈不上出色,不过是人人意中所有,但行文的简洁和清爽还是很难得的,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。相对于上联而言,下联两起似乎太过质实,“半瓢老酒”也不见风致,但“嬉笑歌吟”一语一下子将全联盘活。
第二名:兰台
郢曲昔所钟,壤歌今所悦,喜余生尘网无羁,但向西畴勚春事;
芰荷未觉冷,蔬笋自为甘,数历日村酤新熟,何妨中酒卧秋篱。
点评:这是一副非常“完整”而饱满的作品,无论章法、文辞、典故、气脉都无甚可挑剔处。比如,上联以“郢曲”“壤歌”写田园之乐,第三分句“余生”处一转,以“西畴”“春事”收结,舒缓典雅。下联的行文与上联有所变化,“芰荷”“蔬笋”都为所见,作者自乐其中,收句亦潇洒闲散。但是此联的问题可能也在于“完成度”太高,好像一幅精致的美人图,却少了些“巧笑倩兮”的神韵。
第三名:东方未明
参差山水行途,扰攘古今过客,燕雀栖檐,鲲鹏浮海,大块渺茫,安知归处;
世道风云聚散,众生草木枯荣,蛮争触斗,蚁集蜂攒,静心观照,都是园田。
点评:此联大开大合、张弛有道。从“山水行途”发端,然后由景及人,再用“燕雀”“鲲鹏”之对比写出世间万态,最终“大块”语收结,而对于“归处”这个疑问的回答全部交给下联。对于这个问题,下联却不直接回答,先是渲染气氛,看似与题无涉及,但“静心观照”四字从喧嚣归于恬淡,最后的“都是园田”既回答了上联的问题,也照应了题目,还将纷纷杂杂的物象收归心间。
虎丘
图片
第一名:李抱真
寒锋不试,磐石不开,遥闻侠骨雄怀,俱向湖山埋剑气;
仙迹何寻,枰棋何解,犹剩浮尘幻梦,漫随草木验天心。
点评:此联从试剑石、二仙亭两处景点生发,写出一种慷慨苍凉之气象。全联气息流畅,又能做到曲折跌宕。整体看来,并没有很复杂的表述,也没有挖空心思的立意,但就是这种简单的行文也有颇能动人之处。上联“侠骨雄怀”似嫌太露。
第二名:冷雨
海去有余澜,浮来万仞剑崖,留题大篆;
山成皆故事,想见千人经石,回荡吴声。
点评:相传虎丘原名为“海涌山”,大海褪去,山丘若见,故有上联起句之语。后以“剑崖”承接起句,又以“大篆”收结,环环相扣。下联则以更豪壮的气象衬托而成。全联铿锵有力,无多赘语,但略显单薄了些。
第三名:兰台
池榭清泠外,喜班庐琴鹤招邀,许我举觞谈宴,笑伍大夫何必从龙,羡范少伯终能泛鹢;
丘山苍莽中,听萧寺钟鱼叫醒,知谁妙法机缘,消吴宫剑气为霖雨,散越国兵尘作烟霞。
点评:此联内涵最为丰富,将与虎丘的相关诸多景物和历史典故串联起来,最难得的是作者的情感逻辑非常清晰,文字表达的张力也很到位。缺点则在于仍然觉得臃肿了些,尤其是最后的两个长句自对,下联固然有卓绝之态,但毕竟表意手法雷同,而上联则有些拖沓。
宋之问
图片
第一名:小田
如何进士郎,竟然奉溺器,终岁投间抵隙,只赢得五品禄班,两遭谪宦;
用术十之七,为学十之三,堪怜丽句清词,尽分付宫廷颂德,宰贵歌功。
点评:联语文辞典雅、体格端正,行文之中又不失作者议论。上联写宋之问德才不相配,结尾两分句既是惜其才,更是对其阿谀奉承之举的反讽。下联起句可谓辛辣,是承接上联而来,“堪怜”句一转,大好诗才不得其用,似又隐约间回扣上联起句。此联于平实中见观点,于周正中见构思,可谓温柔敦厚之作也。
第二名:李抱真
殷勤十卷,能攀声价几何,宦海本无情,迎送不辞权贵客;
宠辱一生,终落凄凉二字,河山原有待,沉浮都付浙江潮。
点评:作者并非对宋之问一味批判,而是哀其迹遇,进而将其所作所为置于更大的历史背景、社会环境之中,不过分苛责古人。上联发语即惜才,又着“声价几何”“宦海无情”数语,尾句则更见无奈和辛酸。下联作宋之问一生之总结,无论“宠辱”还是“凄凉”都非常到位。结句在之前的基础上,又推开一笔,仿佛在浙江潮起落沉浮之间叹息不已。
第三名:陌上花开
才冠李唐,名累武周,三千卷诡谲风云,稗史待留知者辨;
江愁未解,陇梅遥见,一万里流离辙迹,乡情犹怯向人询。
点评:上联作一狡黠之笔,言其才亦言其名,然皆不发定言,是耶非耶交由读者自辨。既然上联以议论为主,下联则转为情语景语,这样才能与上联形成相互映照之势。“江愁”“陇梅”皆是宋之问诗中意象,此处抛开对其德行的评论,而是将所有笔墨聚焦于思乡之情,结语更是情致翩翩。此联的成功既在于上联的巧妙,也在于下联浓厚的情绪酝酿和感慨。
塞下曲
图片
第一名:小田
声回烽火明,律动关河断,十八拍漫卷黄沙,听笛里落梅,堕征夫泪;
月色闺中望,鼓音枕畔闻,百二重绵延紫塞,唤天边归雁,寄游子书。
点评:上联的写法很有意思,从起句开始,“声”“律”“十八拍”“笛”都是从听觉入手,最后用听觉引发“堕征夫泪”的情感,像李颀“今为羌笛出塞声,使我三军泪如雨”就是如此。下联由近及远,寄情鸿雁,思想思亲知情发于笔端。也许有强迫症会觉得下联的写法没有和上联完全一致,我却觉得这样才更有变化,否则反而太过刻意。从内容而言,大抵未脱古人意境,这是此联的不足之处;但作者重新整合,文辞紧凑、气脉流淌,则是作品的成功之处。
第二名:沉默是金
作意气雄谈,非关诗酒,一曲动轮囷肝胆,犹寄边声,投笔直追班定远;
拟风云觖望,以冀功名,几回从契阔死生,尚陈余烈,据鞍堪许马伏波。
点评:此联写边塞征战的慷慨激昂,无论节奏还是意象,都能做到跌宕起伏、层层推进。上联从“意气雄谈”发端,极写军士之意态风发。下联则写军士期待建功立业的心境,但笔调较上联明显更加复杂、沉郁。上下联的收结稳健有力,而班定远、马伏波二人的生平事迹,也与前面铺垫的意境相当吻合。综合而看,联语胜在气魄,但在更深层次的思考层面则还有所欠缺。
第三:冷雨
关河归梦遥,野帐孤灯,一声羌管鹅毛雪;
朔漠故人在,征衣铁马,百尺城楼燕角弓。
点评:此联的文字表述、意象构成都比较简练。上联由“归梦”生发,自然引到边疆的环境,而无论“野帐孤灯”还是尾句的“羌管”“鹅毛雪”等意象,都是明显带有孤寂、苦寒、悲凉等气息。下联“故人”句一转,在上联的意境中又重新振起,便得慷慨顿挫之态。此联最出彩处在于尾句“鹅毛雪”与“燕角弓”的对仗,自然得体,也让联语得到了升华。可见为联之时,大格局、大手笔固然不能少,而细微之处的打磨也足以动人。
泪
图片
第一名:子陵滩
晶莹其质,珠玉其形,在无声无息之间,几度源泉凝肺腑;
情发乎心,意藏乎目,于难解难分之际,两行爱恨自飘零。
点评:上联两个分句言泪之质之形,然后用“无声无息”一转,收句关联到情感。不过这里的情感是隐而不发的,为了下联做好铺垫。下联从情从意两方面开端,“难解难分”是情感的酝酿,也与上联有所忽悠,尾句终于将情感表达出来,而笔调仍然是咏泪,而非纯粹的放飞情感。此联好处在于情感贯穿文字之中的同时,又能处处能扣住“泪”这个题目,可谓不粘不脱;而问题则在于表达有些直接简单,缺少一唱三叹的涵咏。
第二名:秋千
众生于天地既薄命复长情,纵弹指百年,尤多悲喜;
四海其波澜如古今之涕泣,知回肠五味,不止清甜。
点评:上联起句很有哲理,而且在“薄命”和“长情”的对比之中,又有一种渺小的无奈和悲天悯人的情怀,这种复杂的情感放在起句就有一种厚重之感,所以后面的“弹指”和“悲喜”也就水到渠成了。不过只看上联,并没有切中“泪”,所以还要看下联怎么照应。作者从“四海”“波澜”“涕泣”落笔,处处围绕“泪”来写,而收句的“不止清甜”更是将泪的味道化作人生百态。
第三名:妙品锃
杨花点点,桑梓斑斑,洒落浸流年,在一捧月一捧心一捧黯;
衣上痕添,夜中蜡烬,萦回徒伏笔,着几番风几番雨几番新。
点评:上联起句“杨花”“桑梓”皆能且泪,此处为实写,然后用“洒落”句一转,换为虚写,便让读者觉得饶有回味。下联同样从实笔入手,以虚笔收结,这种虚实照应的写法会让全联顿挫有致。此外,在结句的处理上,上联的“月”和“心”、下联的“风”和“雨”都是物象,而收结的“黯”和“新”则是情绪,又能翻出一番变化。当然,最后两个字使用得是否精准还值得商榷,全联也有单调而不够深厚的问题。
我的2024
图片
第一名:兰台
人事感凋零,叹龙蛇恶谶非虚,岁初奠我亲,岁末诔我友;
余生甘寂落,指鱼蠹故堆小隐,十篇寄豪迈,百卷堕凄怆。
点评:上联围绕“龙蛇恶谶”来写,既写一年之悲,又能切住年份,上结两句为实写,使人读之戚戚然。下联则写自己的心态,“寂落”的原因,或许从上联的悲伤而来,但也有“小隐”的感触,尾句有呼应上联之意。此联从作者个人出发,这是优点;但各句之间的关联有所欠缺,尤其是下联“十篇寄豪迈”之语由于铺垫不足,颇觉突兀。
第二名:良夜
营生数易,朋旧渐疏,作几番世路浮沉,认今吾卑贱之身,笑去日疏狂之志;
有客南来,思君北上,看一夕天涯聚散,只尘缘埋于镜像,又心事藏于诗篇。
点评:上联先慨叹自身,然后以“世路浮沉”推宕,最后一“认”一“笑”、一“卑贱”一“疏狂”,有种无可奈何但又强作豪放之态。下联用“南来”“北上”发端,正有万般缱绻之思。作者感慨离合错迕,用“尘缘”“心事”“镜像”“诗篇”等意象来收结,更觉有悠长回味。此联文采、节奏都非常出色,但一唱三叹之中,属于作者“真实自己”的成分反而有所掩盖。
第三名:子陵滩
辗转于灞河徐水之间,喜陋室新成,营得蜗居安父子;
消磨在昏晓春秋而外,愧庸才有尽,恨无凤藻饰诗文。
点评:上联写作者忙忙碌碌的行迹,无论“灞河徐水”还是“陋室新成”都为实笔,结句则在劳碌之中有所宽慰。下联依然是同样的基调,感慨自己虚度了许多时光,然后以自谦之语收结。全联让人读着很真诚,不过从文采上讲似乎欠缺了一些,也没有很新颖卓异的立意。
(点评:金锐)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